編者按:
汽笛悲鳴,斯人已去;漢江無語,精神永存。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姚勝華,一位沉默、訥言的人,他把自己熬干了、燃盡了,默默地用理想和信念、用忠誠和熱血、用苦干與實干鑄就的,是一座偉大的豐碑!他的精神就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跨越時空,熠熠生輝!
姚勝華是新時代傳承弘揚軍工魂、奮力實現強軍夢的突出代表,是“把一切獻給黨”的軍工精神的生動寫照,是“舍我其誰勇擔當”的軍工文化的完美詮釋。讓這種精神和文化在中國船舶集團厚植、生根、開花、結果,成為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的行動準則,興裝強軍、艦船報國就擁有了不竭動力。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從榜樣身上獲得動力,讓英雄精神燭照中國船舶人砥礪信仰,錘煉不忘初心、堅定赤誠的政治品格,永葆使命為先、沖鋒在前的先鋒本色,激發恪盡職守、奮發有為的擔當精神,在新時代里激昂奮進,為建設世界一流船舶集團再立新功,這是我們對英雄最好的紀念,對英雄精神最好的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推動我國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需要解決無數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更需要無數像姚勝華這樣無私奉獻的科技創新人才。讓我們踏著英雄的足跡,繼續英雄未竟事業,切實扛起強軍首責,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背海則弱、向海則興,封海而衰、開海則盛,這是歷史的深刻昭示。海洋意識的強弱,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
“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水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以水治為開端的中華文明,自上古時代開始就有駕舟船驅江海、澤被蒼生萬物的博大氣概。然而,近代的海洋卻帶給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屈辱記憶:從被堅船利炮轟開國門,到甲午海戰折戟沉沙。隨著東亞乃至世界格局被一起重塑的,更有民族船舶工業自此獨立自強、奮發有為的百年求索之路。
“惟有奮斗”是姚勝華朋友圈的最后一條狀態,更是他為中國船舶工業默默奉獻31年的“縮影”——這位農民的兒子,直到最終因病不幸殉職,不見其人豪言壯語,未有慷慨激昂之論。他的選擇明確而堅定:春蠶到死,蠟炬成灰,把一腔熱血灑向荊楚大地,灑在中華民族闊步邁向海洋強國的大道之上。
他用三十一年的奉獻,實踐了“惟有奮斗”的人生格言。
一位同事記得,一次送某型號新船下水時,江面波瀾不興,陽光照在現場指導工作的姚勝華臉上,顯得他疲憊又滄桑。他目送船開走,沉默許久,緩緩道:“送每一艘船都像送自己的孩子,總怕他在外面渴了、餓了,遇到問題——它走到天涯海角,心也跟著一起飄到天涯海角。”
△工作中的姚勝華(中)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妻子張雪記得,姚勝華多年前對她講過自己放棄其他高薪工作,選擇武船集團的原因——武船集團是軍工企業,在這里是為國家、國防做事。至于物質待遇,基本生活能過去就行。“掙多少錢是多呢?”他問,“能為國家做事的機會,不是到處都有的。”
從1991年進入武昌造船廠(武船集團前身)工作開始,姚勝華就像一只上滿弦的鐘表,沉默而堅定地運轉著。僅一年的時間,這個憨厚熱心的小伙子就完成了從學生、工人再到技術員的轉變。
“相信生活在這么多工程師之中,只要我勤學好問,一定會成熟起來!”在實習報告里,他這樣寫道。
1998年6月,姚勝華開始從事武船集團三維設計相關工作,同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
世紀之交的中國船舶工業,面臨著入世后來自世界各國先進船舶制造技術工藝的挑戰,更有對新引進軟硬件技術“吃不透”“用不好”的隱憂。以2000年國內骨干船廠為例,其生產效率僅為日韓船廠的1/10~1/5,造船周期要超出一倍,銷售毛利率相差5個點以上,人均產值更相差10~20倍;日本一家中型船廠——大島船廠的一座船塢年建造船舶18~19 艘, 我國的船塢(臺) 平均只能建造 2~6 艘!
信息集成度低,設計、生產、管理各領域基本上處于孤島狀態,進而嚴重影響整個船舶制造業的制造效率。試問,如何與各個“身懷絕技”的國外船舶制造商競爭?在國內造船業推行信息化改造,進而推動設計、工藝和管理的全面創新,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成為亟待全體中國船舶人解決的大課題。
作為船舶制造流程中至關重要的“設計關”,三維建模工具的引入,是突破國內船廠效率命門的一大“法寶”。它能夠全面清晰呈現船舶產品設計結果,快速檢查設計存在的問題,減少實物驗證。同時,基于統一的數據庫,能夠實現船舶設計多專業并行作業以及設計信息的統一管理,大幅提高產品設計制造效率和質量,降低制造成本,縮短制造周期。
如果能在全三維環境下模擬實現諸如電纜布置、組裝流程等步驟,就無需在整船建造完成后再行布置相關結構,可以極大提高設計建造效率。但20世紀90年代,國內船舶行業在這方面尚處起步階段。從無到有的難度,可想而知。
責任大、任務重、時間緊,姚勝華在基層技術負責人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余年。
“要追,就瞄準世界頂尖的技術追!”姚勝華注意到,當時國外先進船廠最常用的設計軟件CADDS5可大大提高設計效率,但由于該軟件本身并非專供船舶制造業,加上國內船舶設計工藝流程的實際與國外有諸多區別,必須對其進行“本地化”“定制化”的開發才可使用。
二次開發的過程是痛苦的:各船廠設計建造模式參差不齊,部分工藝流程亦有“本土化”特質,要讓國外設計軟件與之接軌,需要付出大量心血。那一段時間,人們總能看到姚勝華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后快步走進辦公室加班到深夜十一二點。在他辦公室桌面上,打開的筆記本記錄著密密麻麻的數據,電腦里艦船系統各部位的三維構造圖改了又改……
經過不懈努力,姚勝華帶領團隊突破了船舶電纜綜合布置、電氣設計基礎庫構建等三維設計關鍵技術,解決了CADDS5軟件與ORACLE數據庫的接口問題及跨區域電纜在三維空間的布置問題,二次開發后的軟件在國內數家大型船舶制造企業得到推廣應用;設計出國內第一艘全三維生產設計數字樣船,使得武船集團的船舶電氣三維設計步入我國造船業的最前沿,填補了電氣三維設計在我國造船業的空白。
躺在功勞簿上睡覺,不是姚勝華的追求。技術上永不滿足的他,開始涉足軍民船設計等領域。2016年,姚勝華任武船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從技術、保密、質量、安全到軍民品生產,他擔負起武船集團核心領域工作的重任。無論職務如何變動,少年時矢志報國的夢想始終在姚勝華心底沸騰。
國內首艘3000噸級大型浮標作業船“向陽紅22”號、海事系統首艘1200噸級全電力推進中型航標船“海巡1717”號、國內首艘具備破冰能力的大型航標船“海巡156”號、臺灣海峽首艘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6”號……2019年接手負責武船集團民船生產以來,姚勝華的一個個“孩子”接連問世,馳騁于深藍海疆。
作為我國海軍艦艇總裝建造領域的杰出專家,姚勝華長期奮斗在科研生產一線,擔任過多型重點型號水面艦艇總師。他負責武船集團承接的多型水面軍品,產品性能優良,運行穩定,綜合評分多次排名第一,受到用戶一致好評。
某水面艦艇是國家重點項目,為我國首次研制,大量新設備、新技術首次應用,技術指標先進、船型復雜、建造技術難度大。姚勝華同時兼任該艦總工藝師及總建造師,是研制該艦的核心人物。他組織精干力量集智攻關,先后突破了十余項總裝建造核心技術,逐步攻克建造難關。該型艦艇在人民海軍比武中多次獲得重要獎勵,為人民海軍提供了目前設備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艦船輔助裝備,彌補了海軍某關鍵能力短板,有效提升了我國海上綜合作戰能力。
公務船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行政執法機構。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尤其是東南沿海方向紛爭不斷,為維護祖國海疆安全,國家急需建造一批大噸位、高技術含量的公務執法利器。
在姚勝華的帶領下,武船集團在武漢雙柳新總部重塑了民船產線,優化了建造管理流程,提升了建造效率。加上自身20余年的公務執法船技術積累,自他接手后,武船集團建造的大噸位公務執法船在防撞能力、續航能力、機動能力、信息化程度和執法手段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升,基本追上甚至超越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海岸維權執法船舶水平。尤其是今年交付的臺灣海峽首艘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6”號,不僅可作為獨立、立體、移動的行政執法單元,也可與通信指揮車、巡查車、直升機、無人機等其他執法船艇協同配合,構建“陸海空天”一體化綜合監管和快速反應系統。該船的列編,將有效增強東南沿海乃至臺灣海峽的海事監管服務力量,提升水上交通動態管控和船舶險情事故應急處置水平,在保障戰略物資運輸通暢和重要航運通道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軍貿業務是姚勝華的另一塊“主陣地”,各項目技術要求高、時間緊,對接流程異常繁雜,風險挑戰遠超一般項目。面對千頭萬緒,姚勝華只有一句:交給我,會做好。精心統籌管理下,LMS 項目首制艦提前半個月交付。不成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給后續艦按期交付帶來挑戰。
“遇事多溝通,十個人比一個人腦袋好使。” 姚勝華把與同事們溝通的良好氛圍帶到國門之外,帶到客戶身邊。與船東協商后,大家決定“靈活機動”,采取線上報檢等途徑保證節點按期實現。最終,該系列4艘船全部實現“0備忘”交付,無任何遺留問題。2016~2021年,姚勝華分管的五型10艘軍貿產品全部交付,產品建造質量相較以往顯著提高。
向上的時代給予奮斗者機遇,奮斗者亦報之以沉甸甸的果實。
多次榮獲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個人獲得武船集團標兵、集團公司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國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卓越領導者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這里能羅列的嘉獎,不是姚勝華的全部。
在姚勝華的帶動下,他的家庭兩代10人中,有6人投身國防和軍隊建設。這個從貧困村莊走出的鄂東少年,一步步地朝當初以身報國的志向進發。
他用“共產黨最講認真”的作風,打造出船舶鐵軍金字招牌。
難得的閑暇時分,姚勝華喜歡和兒子姚靖維談自己早年做農活的經歷。
“你知道怎么收稻谷嗎?”他告訴兒子,收獲作物的時節非常重要。老家湖北黃岡夏季多雨,水稻收割窗口期往往只有幾天,“到了節點就要趕緊搶收,一刻耽誤不得。”少時的姚勝華,在繁重課業之余還要拿起鐮刀,在稻田中幫助父親做農活。因長年累月做農活,姚勝華的手臂異常粗壯,皮膚被兩湖地區的酷暑曬得黝黑。用姚勝華自己的話說,工作后繁重緊張的科研生產任務節點,與大家合力搶收水稻有共通之處:厘責任、抓主要矛盾、合并同類項、分工協作。
“萬物皆有規律,只要認真想,總能找到它。” 姚勝華這樣為兒子總結。
△與兒子姚靖維在鄉下老家
1968年,姚勝華出生于湖北黃岡浠水一個農村家庭。1987年,戴著一副破舊眼鏡的他,頂著高考前突發的高燒,考入湖北工業大學電氣專業。4年后,他以年級第一的成績成為學院優秀畢業生,并放棄知名企業的工作機會,選擇投身國防軍工,進入武昌造船廠第26分廠,做起了維修電工。
熟悉船舶修造這行的都清楚,船廠電工工作環境之艱苦超出想象:作業噪聲讓人耳鳴不止;在迷宮般的船體滾一圈,身上沾滿煙塵油污;電焊廢氣和環境揚塵侵蝕著肺部;地面各種閥體、螺栓和鐵釘鐵塊“星羅棋布”,稍不注意就扎穿勞保鞋;更不要提大修過程中夜以繼日趕工期、高空作業和武漢夏季的“著名”高溫……但姚勝華樂在其中。
“再多逼逼自己,什么事都能扛過去。”回憶起那段經歷時,姚勝華這樣對兒子說。熱愛身邊的電纜、油污和粉塵,成為他樂在其中的秘訣。
“班組里的師傅都是我的老師,只要有學習的機會我絕不能放過。”遇到不懂的問題,姚勝華喜歡向年長的老工人師傅遞煙追問。時間一長,車間里發出任何異響,他都能立馬判斷出什么環節出了問題。
車間里的事情基本搞懂后,姚勝華自發研究起結構圖紙。有一次,他瞧著圖紙上某個電器的開關設計“不太對勁”,但又因未見到實物無法確認,便暗暗留個心眼兒記下。產品試運行果然異常,他從故障反推驗證了此前想法,兩小時解決問題。他的認真至此在同齡人中有了名氣。
后來,職務變了,但閑暇時分,姚勝華仍樂意向他人談及自己扛著數十斤稻谷走山路的經歷。“現在想想,那真不是件容易事。”浠水口音、標志性微笑讓每一位和姚勝華聊過天的人印象深刻,“但不管挑擔子還是擺小攤,都是有方法論的。”
“去一線——不去一線,能了解什么情況?”每周雷打不動,姚勝華要把船廠里的所有船至少走兩遍。走一走,聽起來不難,做起來則需相當腳力:武船集團雙柳基地占地4000余畝(約合266萬平方米),各車間、泊位(碼頭)加起來共有20余艘船舶,他每一艘都要上去“過一遍”,一趟下來至少半天,還會影響處理其他事的時間。但他照走不誤。有時候剛開完會,姚勝華就從會議室一路走過來;剛吃完飯,就從食堂走過來;離得再遠點,為節省時間,就開車來。大夏天甲板溫度近60攝氏度,他全套工作服和勞保設備仍是整整齊齊。“要做表率。”姚勝華這樣對身邊人解釋。
上了船,姚勝華直接向現場負責人要生產記錄,按人員、設備、原材料、方法、環境和測量系統“六要素”逐個對照。時間一長,人們熟悉了他的風格。為節省他時間,往往是姚勝華剛上船頭,船尾已把要查的記錄準備好。
2020年中的一次“姚式突擊檢查”時,姚勝華的臉突然一沉。周圍陪著上船的人都心里一驚,開始交換眼色。
“輪機托盤是不是配錯了?” 姚勝華說。
見周圍人不言語,姚勝華一指托盤:“橋歸橋、路歸路,工裝的東西要單列,不要放在輪機托盤中。”
“你們說說,為什么配錯呢?”姚勝華邊給托盤拍照邊問。
“大概是我們對工藝沒理解到位,配錯了……”負責人羞愧難當,又想“抵抗”一下子。
“回去查一查線路,今晚協調會上講。”姚勝華溫和又嚴厲,“‘大概’這種詞以后不要用了。你那邊講‘大概’,我這邊就成‘大大概’了,是不?”
繞了一圈,姚勝華和大伙兒講原因:“配不對,不光影響工作效率,還會帶來成本歸集等管理方面的問題。要是養成習慣,那還要托盤管理干啥?效率是從細節里‘摳’出來的。”臨下船,姚勝華扭頭說到,“我知道有些師傅藝高人膽大,但還是不能在甲板上直接切割(材料),萬一不小心割著甲板怎么辦?要墊托盤。還有,搭在船上的跳板要及時拆,別閑放著,其他船上還要用。”
還有一次,某臨近交付節點的軍船出了“怪事”——大量工人在船上觸到靜電,具體原因一直找不到。情況越來越嚴重,大伙兒犯了愁——靜電會打壞船上的電子設備,人員安全無法保障,船也沒法交付。
“請老姚來吧。”現場會上,大家的意見出奇一致。
有“武船119”之稱的姚勝華臨危受命。設計、施工、品控……按常規流程查,一切嚴謹合規。姚勝華一時也沒了頭緒。他坐下來和工人聊天,有人隨口一嘴:“每次有領導上船檢查,都要鋪層地墊……”
姚勝華一拍腦袋:“問題可能出在這兒!”
原來,若地墊鋪太多,就會形成一層層的電容積蓄電荷。而工人作訓服為絕緣的,行動過程中會摩擦產電,積蓄在地墊內。當有人不戴手套摸到船體金屬部件時,積蓄的靜電荷釋放,造成觸電。也不能怪大伙兒想不到——由于電磁波具有穿透性,能量會在預料不到的地方堆積,船舶電氣設備在應用中不按設計思路“走”的情況時常發生,出了問題也難以溯源,只能靠幾十年工程經驗帶來的“直覺”處理。
“隨著交船臨近,地墊鋪的層數越多,觸電問題就愈發嚴重。”分析會上,姚勝華言簡意賅,“馬上撤墊子。”
墊子撤了后,觸電事件再未發生,該軍船如期交付。
“解決類似復雜程度高的問題,既需要對電氣知識的靈活運用,更需要虛心請教一線工人,了解真實情況。”在工作日志中,姚勝華這樣寫道。
姚勝華就像默默運行的糾錯程序,幾乎不出錯,很少露疲態。整個武船集團,沒人敢在技術和生產上和他打“馬虎眼”。對方法論的重視,讓姚勝華尤其關注“精度管理”這一概念。在他的策劃和推進下,武船集團的生產管理效能等各項指標突飛猛進。以他工作的最后一個半年計,僅2022年上半年就較去年同期平均提升16個百分點,單船精度管理無余量搭載率超91%;民船產線多點開花,成功完成16艘船的交付任務,大節點實現率較去年同期提升30%。
一種近乎強迫癥的執念驅使姚勝華前行。每次出差回到廠里,無論多晚,他一定拐個彎到辦公室,檢查當天的報批文件,確保當日報批全部處理掉;哪怕連軸轉,開會的時候從不打瞌睡,連廁所也很少去。
姚勝華厭惡一切效率低下的行為。每次開會前,他總要事先“預習”會議內容,讓解決方案了然于胸后再坐進會場。“小型會議控制在1小時,重要會議控制在2小時,無關人員絕對不參會。”每個熟悉姚勝華的人,都知道他的這條開會“鐵律”。
偶有晚上下班早點兒,同事朱小舟碰到姚勝華在操場散步,想給他講點輕松的事,讓他的大腦放松下來。但話講不到三兩句,往往又被他繞回到工作中去,兩人繞圈速度也會被帶“飛”。“他的思維總沉浸在工作環境中,往往是越說越來勁兒,腳步也越走越快。”朱小舟說。
以至于最后,看到姚勝華的遺容時,朱小舟感到“有點恍惚”。“姚總,從來沒見您這么輕松過。”朱小舟默默想著,淚如泉涌,“您太累了,好好休息吧。”
他以春天般的溫暖,凝聚成攻關團隊永遠向上的靈魂
2016年7月23日,武船集團傳達了一條緊急通知:一型重點產品的維保任務須于8月12日前完成并交付部隊。這讓武船集團保修隊頓感壓力:交付日期大幅提前,工期只剩20天,能做完嗎?怎么確保產品維保不出問題?廠房中,壓抑的沉默籠罩著人們。霎時間,不知誰的聲音劃破了凝固的空氣:“姚總來了!”
△對細節的一絲不茍是他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之一
沒人不認識姚勝華——對一線工人而言,每逢項目節點,這是位一定會到場的人。人們紛紛向他點頭致意,一張張緊繃的臉開始舒展。
“想把事兒干好,關鍵在于把規律掌握好,把工序步驟安排好。當然,大家加班加點趕進度是避免不了的。”他講起話來不慌不忙,眼神嚴謹又溫和,“我會一直陪著大家。”
話好說,具體怎么做呢?
和大家商量后,姚勝華心里一份應急保障方案快速成形。現場位于長江入海口——江蘇啟東,后方保障加工廠則在武昌。武昌后方,加工廠24小時待命,即時加工作業并提供完工材料;啟東現場,為武昌加工作業提供一手數據。兩方之間,專人“人肉”將完工材料從武昌通過高鐵或飛機運至啟東,機場或車站再以專人接站,確保萬無一失。現場作業,則是鉗工做完電焊裝配上,裝配完了除銹、油漆上,現場吃住,確保工位24小時不間斷有人。工人們尚且四班倒,但姚勝華基本“全天候”:每天除了回宿舍睡三四個小時,就是一屁股蹲在現場。
“有什么問題盡管來找我。” 姚勝華對全體檢修隊員講。
檢修隊員們至今仍記得與姚勝華相處的每一個細節——這么急的節點,這人一點也不慌,依然沖人笑瞇瞇的,從不對人發火,講話溫文爾雅,仿佛天塌下來也不怕。
不慌,在于姚勝華有底氣:又懂工藝又懂管理,現場沒他沒見過的事兒。不僅不慌,還能在現場發現并解決工藝問題,搞出創新點子來。遇到這種領導,干起活兒來有信心、有動力,更有一份寶貴的拼勁兒。跟姚勝華一起加班,沒人有怨言——人們總愿向好人證明,自己值得他這樣。
就這樣,奇跡發生了:8月10日,項目提前3天完成系統恢復、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具備交付條件——17天完成了30天的工作量!
工程師楊官禮與姚勝華共事多年。他記得,早年姚勝華在三維所時,所內的氛圍就好得出奇:社會上不少職場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年會和團建,三維所的每個人都不想錯過。有人出完差爭分奪秒回到廠里,就為參加團建。秘訣在于,姚勝華喜歡自己帶頭,利用團建機會打破所內人際關系的“堅冰”。兩三個搞笑節目,幾首感人歌曲……很多平日里因為工作“互看不爽”的人,在參加晚會時互吐心事,一解芥蒂。
人們對姚勝華太熟悉了,以至于會不自覺摒棄社會中常見的所謂“上下級之分”。一位職工在結婚當天才想起喊他當證婚人,“天天見天天說話,自己都沒意識到忘了喊他”。正出差的他急忙打電話給楊官禮:“我給咱們所這么多人都證婚了,這一位也不好落下。”囑咐楊官禮一定代他證婚。
同事小謝記得,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由于自己與其他同事平日接觸協調存在問題,吃了幾次閉門羹,一時工作很難開展。沒等他主動匯報,姚勝華借與對方聊天的機會告知,“以后凡這個領域的事,需我審批的,要先經小謝批過。”至今,小謝都在感激這句話:“他是一個多細心的人!”
“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姚勝華的知識分子作風,在一向直來直去的船廠職工中顯得另類。數以千日記的相處時光里,同事們迎接過他的無數次笑容,迎接過他無數次對工作不疾不徐的儒雅和一絲不茍的堅持。沒錯,是有事情能讓他生氣,但在大家面前,這個人似乎永遠云淡風輕——氣到極點,最多是漲紅了臉,搖搖頭不說話。事后,只要你肯開口向他解釋情況,他總友善地笑笑,臉上滿是對關系緩和的欣慰贊許,“同事間沒那么多事兒”。
剛開始負責軍船公司時,一位老領導與姚勝華在某技術問題上發生分歧,開會時當眾斥責:“這事兒你搞不清楚的,最好先別管。”他氣得滿臉通紅,但還是忍住了,一言不發。
這種親和力,讓與姚勝華接觸過的人們嘖嘖稱奇。
有段時間,朱小舟和姚勝華二人很長時間沒有相見。過了半年,他們在長長的走廊里再次相遇。“很遠就看見了,姚總滿臉笑容地走過來,一路走一路看著我笑。”朱小舟回憶,“他問我,‘怎么樣,新崗位還適應吧?’”
“時至現在,我仍然清晰記得他老遠笑著向我走來的身影。”朱小舟說,“他的身上有很多人心、人性和人情的美好。”
造船與做飯,是他家國情懷最樸素的寫照。
2020年,武船集團正式搬遷至位于新洲區的雙柳基地。但在愛人張雪和兒子姚靖維的記憶里,早在兩三年前,姚勝華就已開始往雙柳跑了。
以往在武昌區辦公時,即使工作再忙,不管多晚,姚勝華晚上總能回家睡個覺——當然,回家時間實在太晚,他和母子倆一般打不上照面。由于工作時間姚勝華不是在開會就是在現場,電話很難接通,夫妻二人逐漸習慣用紙條交流。
△與妻子張雪為數不多的合影之一
“冰箱里有菜,熱一熱就能吃”“勿忘做胃鏡檢查”“靖維給你買了禮物放在客廳角里”……一覺醒來,張雪會在客廳桌子上發現姚勝華的“回信”,壓在他早起晨跑時給娘倆買的早飯下。“那時候心里還有個安慰——雖然沒見面,最起碼人回來了。”張雪說。
到雙柳辦公后,由于離家太遠,交通不便,姚勝華每周只在周六晚上回趟家,周日下午再次離開。
“明天想吃啥?”到家后,姚勝華總會問愛人和兒子。默默記下需要買的食材,第二天一早借晨練把娘倆早飯買好,再去菜場為午飯做準備。在兒子姚靖維的記憶里,周日上午一起床,推開房門,廚房那頭總會傳來父親切菜做飯的聲音。那是他一周感覺最溫馨的時刻。由于姚勝華的菜做得太好吃,張雪的廚藝至今沒什么長進。
在姚勝華心里,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娘倆:一是一年六分之五的時間不在家;二是多次謝絕民企數倍薪水“挖角”,一家人過了很長時間緊巴日子。做飯,似乎是三口之家短暫相處時光中他唯一能補償的。
姚勝華喜歡邊切菜邊哼歌——一周工作的所有疲憊辛勞,靠哼歌能“唱”走大半。“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這首《小草》,是姚勝華最常哼的曲子。再不,就是放食材下鍋時來首《好大一棵樹》:“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你的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
周日下午兩點左右,打掃完衛生的姚勝華會躺在沙發上小憩一會兒——這是他一周唯一的空閑時刻。半小時后,這個愛操心的老爹又要起床,拉著體重略微超標的兒子到戶外活動身體。每當爺倆走在江邊公園的步道上時,姚勝華總會留心長江的水位——交船的周期與水位密切相關。發現水位高了,他會抱怨幾句:“這么高,怎么過得去南京那邊的橋呦!”
姚靖維小時候,上幼兒園喜歡賴床。姚勝華就會把他從床上抱起來,穿好衣服,把兒子放在自行車后自己用竹子做的竹籃里。“走啦走啦。”他溫柔地勸兒子。下雨時,他用雨披把兒子的座位裹住。在雨披里,姚靖維覺得很溫暖。
姚靖維舍不得父親離開。每當父親出差時,他邁開小步子,爬出窗戶,整個身體掛在防盜網上。網子很密,他只能把手伸出去,朝著樓下的父親揮來揮去。等在下面的姚勝華滿面笑容,報之以一連串飛吻。
晚上,姚勝華會在電話里告訴兒子:“你已經是個小男子漢了,要學會保護好媽媽,知道嗎?”小姚連聲“嗯嗯”,答應得很響亮。
姚勝華喜歡穿兒子的舊衣服和磨平了底的鞋,自己沒什么生活開銷。他的父親七八年前去世,母親過不慣大城市的生活,來武漢住了幾次,又回老家了。感激于鄰里鄉親的照顧,他先后自己掏腰包在村中修了水泥路、裝了路燈,還把村中的水井換成了水龍頭和水泵。在老家,一向不喜歡“花里胡哨”的他,給不會操作手機的老娘買了可以視頻的手表,確保隨時可以看到母親。
“娘,我工作太忙了,平時不能盡孝,以后想我了,就能用這個手表看到我,我也可以看到您。” 姚勝華對母親說。
因為工作,同事劉江晗晚上找過姚勝華幾次。他發現,在廠宿舍里,只要稍微有點空,姚勝華就會打開手表視頻,默默看著母親不說話。
這是一個把感情深藏內心的人!
張雪心中一直有個很大的遺憾:一家三口竟從未外出旅游過。說起來,這都要“怨”姚勝華。回趟家尚且奢侈,最多也就是在武漢市內的東湖等景點轉一轉,連武昌區都很少出。拍拍照,照片還都以她和兒子為主。至于姚勝華,能挑出來的生活照竟只有六七張。
“你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出去玩玩呢?”一次,張雪問丈夫。
“退休——等我退休了,咱們就能去很多地方了。” 姚勝華想了想,認真答道。
“說不定我等不到那天就‘走’了!”張雪半開玩笑地說。
誰能想到,先“等不到”那天的,竟然是生龍活虎的姚勝華。
“他這個人好像就沒什么缺點。”張雪流淚告訴記者,“雖然總見不到,但我和兒子感覺身邊一直都有他。他在我心中,是滿分。”
姚靖維十分崇拜自己的父親。“你是我的偶像,爸爸!”小時候的姚靖維喜歡講這句話。每當聽到這句話,姚勝華都會顯得特別開心。
“我一直都會是你偶像的!” 姚勝華眉毛一挑,“嘿嘿”笑著告訴兒子。
姚勝華保持著一個令人吃驚的紀錄——實行公休假以來,從未休息過一天。
他是“遲鈍”嗎?是無情嗎?
誰都明白,這個在妻子口中可以打滿分、兒子愿對他講所有心里話的男人,不能用這樣的詞形容。
那都是對武船集團、對船舶事業深沉的愛,讓親情在權衡靈魂重量的神圣天平上輕輕翹起;讓不善言辭的農民之子燃盡了最后一息生命之火。
圖片
巡天遙寄一千河
英靈此去碧波中
▽滑動瀏覽更多
翻開姚勝華去世前一周的日程表,人們驚異于他鋼鐵般的意志。
前一周周五至周六,出差前往北京投標某軍品,當晚修改標書至23點,周六晚一夜未睡。
周日上午乘坐高鐵返漢(車上亦未睡),中午到家,在家中待數小時后回到廠區。
周一,半天開會,半天批改文件處理公務。
周二,白天處理公務,晚上召開每周的民船例會至22點。
周三,凌晨4點前往現場,監督24000載重噸原油船2號船“長祥洲”號下水全過程。清晨6點30分返回辦公室,7點不到乘車前往湖北省科協第十屆代表大會會場參會,開會至傍晚返廠。
周四,白天正常辦公,傍晚召開民船例會至21點30分,隨后處理公務至22點返回宿舍;
周五清晨約6點30分,昏倒。這一天的日程表,又是滿滿當當排到深夜……
在評價姚勝華時,幾乎每一位受訪對象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太操心”。
就在他去世前一天,兒子姚靖維在工作中第一次寫標書,打電話請教他。
“這個標跟我們部門業務不是很相關,恐怕很難競爭上,我能不能少寫點,把空填完得了?”剛工作一年的小伙子問父親。
“工作上的事情莫想著偷懶,一定好生(方言,即認真的)寫!寫得好了,對你總有好處。”姚勝華千叮嚀萬囑咐,“我現在忙,周末再跟你好好聊這事。”
然而,孩子再也沒能等來父親的教誨。
今年8月,安保部黨支部書記劉偉陪姚勝華在廠區某艘船上轉了一圈,發現他臉色慘白,急忙扶他進車喝水。
“您是缺乏休息。”劉偉下了判斷,“不能這樣熬下去了!”
“我哪睡得著呢?”姚勝華緩了半天氣,像自問自答,“節點不能拖,這是幾千號民船兄弟的飯碗!”
姚勝華太累了。質量、安全、技術、軍民船生產……他的自我加壓和責任心,讓他難以放下身邊的每一件事。這根被譽為“鋼筋鐵骨”的船舶之弦,越拉越緊,就要斷掉了。
有一次,兒子陪姚勝華一起在江邊“壓馬路”時,他說,等到退了休,就要坐在江邊一條長椅上,什么也不想,就那樣看著江上的那些船,看江上的水波,看微笑著、嬉鬧著的人群,看天空云起云散、世界悲歡離合。“就那樣坐著不動,曬一曬太陽,吹一吹風,就非常舒服了。” 姚勝華想了想,對兒子說。
一次聊到退休,朱小舟說:“退休了就趕上帶孫子了。”姚勝華愣一下,慢慢回答:“還是讓我老娘和老婆帶吧。”
“似乎下意識的,他沒有把自己納入這件事范圍內。”朱小舟感慨。
△一家拍過屈指可數的全家福
出事當天,跟著救護車涌入醫院的近百號人,圍在搶救室門口焦急等待。當醫生宣布結果,把姚勝華從搶救室推出時,劉江晗覺得,這個似乎在沉睡的人,好像小了整整一圈。
“記者,你說一說,這人怎么會顯得這么小呢?”采訪中,這位堅強剛毅的北方漢子忍不住痛哭失聲。
姚勝華這是把自己熬干了、燃盡了!這疲憊身體凝練出的,是一顆顆豐盛的碩果,一座座耀眼的豐碑!
急性心肌梗死——冰冷的診斷書說明了他倒下的原因。從這個層面看,姚勝華的倒下證明,人如鋼鐵、導體和混凝土,自有其容許的負荷極限。
姚勝華曾在QQ空間發文捫心自問:當你不能左右事態進程時,你是否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可以戰勝內心的脆弱與心靈的焦慮,從不放棄希望,一步步邁向目標?
就這一點,我們又可從他身上發現,人體生理的極限,同樣可以超越——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的心仍然放在武船集團發展上,放在船舶工業和海防事業的強大上,從未懈怠一絲一毫!生命的最后一刻,姚勝華是否還有牽掛?是否還在想著他的那些船“兒子”們?是否還在為海防事業和武船集團的發展殫精竭慮?
追悼會那天是周末,前來為姚勝華送行的人比預期多出幾倍,告別廳完全挪不動步子,人流延續到廳外。祖國各地的親朋好友來了,世界各地的親朋好友來了。佩戴用的白花開始準備2袋——完全不夠!殯儀館又送來6袋。
人們哭泣著朝姚勝華的遺像望去,沒有人相信他會離開。
“那張照片不應該是黑白的啊。”在現場,有人哭著說。
“他終于休息了——清風作伴,永遠的休息了。”另一位同事說。
老母親有嚴重的基礎疾病,人們只得以“勝華腿摔傷了,要見您”的理由將老人“騙”到武漢。得知真相后,老人當即臥床不起,悲痛欲絕;妻子張雪難以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在告別儀式現場哭倒在地。兒子姚靖維,強忍悲痛數天,與父親同事家人們一起料理喪事。告別儀式現場,小伙子一言不發。視線穿過悲痛欲絕的人流,姚靖維看到,父親安詳地躺在鮮花叢中。恍惚中,父親熟悉的歌聲又在腦海中回蕩:“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姚靖維痛哭失聲。
姚勝華,這位農民的兒子,為中國船舶工業奮斗了31年,虧欠了家人31年,現在,終于安息了。
“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是姚勝華的微信簽名,有一份在工作中從未展露的閑情逸致。
長眠在漢水之濱,姚勝華靜靜俯瞰江水上奔流不息的大小船舶——他退休后的夢想,現在實現了。
從這里出發,長江蜿蜒曲折千余公里,最終匯入大海。萬河入海處,一艘艘大艦巨輪正遨游五洲四海,行遍萬里大洋;從這里出發,有中國船舶人砥礪百年的奮進步伐。從“艦”指深藍到發力深遠海,船舶人正以闊步昂揚的姿態走在自主創新的光明坦途之上;從這里出發,揚波大海,走向深藍。中華民族向海圖強、向海而興的海洋強國之夢,正一步步變為現實,成為大國復興的堅實脊梁!
| 記 者:劉 暢/郭佳泰
| 責 編:王 琦
| 校 對:方 浩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