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是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所長王其紅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是行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所長王其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從造船大國到造船強國轉變過程中的關鍵節點,我國船舶工業需要通過不斷搭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夯實我國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的基礎,全面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助力我國早日建成造船強國。
搭建高水平平臺不可或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的持續提高,離不開基礎研究的突破。王其紅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以中國船舶集團為代表的骨干船企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基石”作用,并通過搭建高水平國家實驗室科技創新平臺,促進基礎研究的開展工作。
“作為專業從事材料與工藝及應用性研究的院所,七二五所也十分重視高水平科研平臺的搭建。”王其紅介紹,七二五所的海洋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剛剛完成重組論證,馬上就要啟動運行。借助此次重組論證,七二五所將許多主體專業都納入了這個國家級實驗室,進一步增強了基礎研究的科研力量。同時,七二五所還專門在北京成立了前沿材料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北京的區位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增強在材料工藝和應用方面的研發力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王其紅還表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也是我國船舶工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牽頭組織國家科技任務、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勢在必行
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是提高基礎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我國船舶工業研發強度雖然不斷提升,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相對顯得不足,導致以復雜的、底層支撐性技術和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創新相對匱乏。
王其紅表示,近年來,雖然我國船舶工業已經在逐步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但是不管是與國外先進造船國家還是與國家重點行業的兄弟院所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據了解,以基礎材料研究為例,國內航空領域科研院所基礎材料研發每年能獲得的科研經費是船舶行業科研經費的十倍。科研經費較低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國船舶行業基礎材料的應用水平偏低,很多材料還需要從國外進口。
王其紅表示,正是基于對基礎研究重要性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近年來,中國船舶集團不斷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出臺了多項激勵措施,并將科技創新列入對成員單位的考核,以激勵企業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工作。“為加強基礎研究,七二五所也不斷加大投入,還專門自籌資金成立了過億元的創新基金。”王其紅透露,這項基金就是專門用于基礎材料和工藝研發及應用的創新工作。除加大投入外,七二五所也做了“減法”,將一些競爭力弱的企業關閉或者整合,讓骨干研發隊伍回歸主業主責,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加強青年技能人員培養,貫徹落實“技能中國行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技能帶頭人、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特級技師 傅國濤
在參加全國“兩會”之前,傅國濤對重慶地區十余家船企的技能從業人員情況進行了專門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從年齡結構來看,基層技能人員從業隊伍呈上小下大的“梨”型結構。如果不解決技能人員隊伍的人口問題,隨著70后人員的退休,各類機械加工工種將面臨用工難,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將會出現“斷層”的情況。根據這一調研結果,結合平時工作中的情況,在本屆全國兩會上,傅國濤帶來了“加強青年技能人員的培養,貫徹落實‘技能中國行動’”的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尤其是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船舶工業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能人才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但現實情況是,人才短缺尤其是一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越發凸顯。根據傅國濤的調研,在10余家船企的5000余名技能人員中,20~30歲占16.7%,31~40歲占23.7%,41~50歲占37.4%,51~60歲占22.1%。20歲左右的青年占比最小,技能從業人員大量集中于70后中年人,年齡結構偏向老化。
作為擁有三十多年一線機械加工工作經驗的傅國濤對一線技能人才在生產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尤為深刻。然而,這種認識越深刻,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憂慮就越深。許多技能人才雖然學歷不高,但實踐經驗豐富,在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中,他們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為優化技能人才隊伍結構,加強青年技能人員培養,破解技能人才“斷層”窘境,傅國濤建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轉變擇業觀念,培養技能人才從青少年抓起。繼續加強國家層面以及省市地方、基層企業各級對高技能人才的宣傳表彰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圍,讓“技能大師”“大國工匠”“技能專家”成為社會追捧的“明星”。提高技能人員的社會地位,讓青少年對在技能領域就業有信心、有盼頭。一方面,對初、高中分流加大輿論引導,對就讀提供優厚政策支持,對高職院校建設做政策傾斜,提高辦學質量。另一方面,鼓勵相關行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加入技能人員隊伍,為機械制造、人工智能、電子工程、工業互聯網等行業輸入新思維、新智慧,成為“技師+工程師”的“雙師”型人才。通過疏通技能人員隊伍“進入”的通道,擴大青年技能人員的占比。
二是校企合作,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的互聯互通。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契合。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使職業院校提前了解企業所需,把企業所需知識技能融入職業院校基本理論教學中,同時利用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聯合辦學,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學習,強化雙向交流,精準就業。另一方面是加強優秀的比賽型學生與實際生產的聯系,通過“名師帶高徒”,使他們優良的功底轉化為解決企業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讓所學技能落地,避免學非所用與實際生產脫節。通過增強青年技能人員的從業信心,穩定技能人員隊伍。
三是培養提拔,打破工人與干部之間的壁壘。落實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互通互轉制度,制定分配方案,落實技能人員的待遇。強化推進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雙向比照認定,讓有相應職業資格等級的技能人員與有管理職稱的干部享受同等的薪酬待遇。打破工人與干部之間的壁壘,突破選人用人時的學歷限制,對好學上進、踏實肯干,具有相應技能等級的高技能人才提拔使用,讓懂技術會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充實到干部隊伍中。通過給待遇、樹目標,讓青年技能人員有干勁、有奔頭,壯大技能人才隊伍。
“能夠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我感到非常激動,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傅國濤表示,“作為一名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今后我不僅要努力工作,更要做好‘傳幫帶’,傳承好‘工匠精神’,培養更多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高技能人才,為中國船舶集團和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船舶工業要突出“5大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黨委委員、副所長 郭建增
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十分重視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多創新成果。但總體看來,我國船舶工業的科技創新從單點突破到實現系統性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郭建增表示,要想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的系統性和體系化,我國船舶工業需要立足國家戰略和船舶工業發展的需求,進一步突出“精準創新、速度創新、效益創新、質量創新、綜合創新”。
當前,我國船舶工業內部協作效率不高,在大型關鍵研發項目的開發和重點技術方向等方面的合作較少,使得創新成果產出有限,部分重要產品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產業鏈安全性和自主性不足。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郭建增表示,全方位提高我國船舶工業的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勢在必行。
郭建增認為,我國船舶工業要加強業內部的溝通和聯系,通過成立創新聯盟(中心)或創新平臺,強化行業內部的協同互動,在跨區域或跨領域的大型關鍵研發項目研發上形成合力,實現質量創新和綜合創新。例如,在海洋氫能開發上,中國船舶集團是我國氫能領域業務范圍最廣、技術門類最全的企業集團,旗下科研院所具備雄厚的裝備研發制造優勢,能夠覆蓋電解水制氫、風電、氫氣儲運、燃料電池及氫能基礎設施等氫能全產業鏈領域。中國船舶集團完全可以結合船海領域節能降碳和深遠海能源開發利用長遠目標,立足多點技術優勢,梳理出海洋氫能開發的綜合科研體系,形成創新合力,推動我國海洋氫能向規模化、商業化邁進。
同時,郭建增指出,我國船舶工業的科技創新工作要提高站位,從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做好創新規劃,錨定精準創新目標,集中精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工作,推動速度創新,提高科技創新的系統性和體系化水平,最終在效益上要成果,實現效益創新。例如,在綠氫制造裝備領域,要著力突破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技術壁壘,大力發展更高效、低成本、規模化的工程技術,降低綠氫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推動國內綠氫產業跨越式發展。在電子特種氣體的研發上,要開展電子特氣全譜系產品研發規劃,實現電子特氣產品的全部國產化,徹底解決國家電子特氣“卡脖子”問題。
| 來 源:中國船舶報
| 責 編:王 琦
| 校 對:寧湘舒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